一、放生鱼什么日子最好 1、隋唐时高僧,天台宗第三代祖师智者大师,讳名智凯,隋炀帝尊称他为智者。大师曾发起佛教徒,乐捐钱财,购买浙江临海一带洼地六十多所,延长起来共有四百多里,开凿放生池,普劝世人戒杀放生,并奏请朝廷,下令立碑,禁止捕鱼,直至唐贞观年间,依然存在。自后,也有很多明君高僧倡导,唐肃宗乾元二年,下诏天下州县,各立放生池。宋真宗天喜元年也下诏天下广立放生池,杭州西湖,就是宋朝时设立的放生池,现在成了有名的胜地。到了明朝莲池大师,也在上方、长寿两处设立放生池,并以戒杀放生文流通天下。因此,自古以来景仰德风,发心慈济物命之仁人君子,真不可胜数。可惜世代久远,提倡者离世而去,时局变更,善法也败坏了,如今渔火,已如星布,夜半电鱼者,飘飞水面,平时又有钓鱼比赛等残害物命的活动,实在令人悲叹! 2、假期,我和爸爸在南山公园钓到了一条金光灿灿、活蹦乱跳的小鲤鱼。爸爸说:“海阔凭鱼跃”,小鱼儿应该到更广阔的、属于它自己的世界里去,否则,就像《自由和生命》里的画眉鸟似的,最终会郁郁寡欢,不再高兴和快乐。听了爸爸的话,我们兴高采烈地向凤凰湖进发,去为小鲤鱼寻找新的天地了。 3、一路上,我感觉到天空变得更蓝了,云朵变得更白了,仿佛给天空盖上了一床大被子;路边的草儿更绿了,花儿更香了,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和欢乐。 4、很快,我们来到了凤凰湖桥边。我小心翼翼地双手接过爸爸递给我的鱼缸,目不转睛地对着小鲤鱼轻轻地说:“再见了小鱼儿,快点回到大自然妈妈的怀抱中去吧,那里有更多的好朋友在等着你呢。”说着,我把小鲤鱼慢慢倒入了湖水里。而这条红色的小鲤鱼在碧蓝的湖水里面静静地、缓缓地摇着小尾巴,与我相凝视着,久久不愿离去,好像在对我说:“谢谢你,让我重新回到大自然,重获自由和新生。”后来,小鲤鱼在我的目光里慢慢的消失了…… 5、我和爸爸轻吟着“劝君莫食三月鲫,万千鱼仔在腹中;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劝君莫食三春蛙,百千生命在腹中;劝君莫杀春之生,伤母连子悲同意。”的诗句,迈着轻松的步伐,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6、武候祠位于成都南门武候祠大街,始建于西晋末年,千多年来几经毁损,屡有变迁。 7、周而复始,地球运载人类即将飞人二十一世纪。科技革命风起云涌,万千变化纷至沓来,我们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新的时代,迫使人们要有新思想、新观念,用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去迎接新生活的考验。那么,已经阅历两千多年风霜雷雨的佛教,如何去适应这个时代,如何去“绍隆佛种,续佛慧命”,并协同人类创造更加光明的境界呢? 8、《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和《二十一世纪的警钟》(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这两部著作,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领域对人类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探究,认为以和平与智慧为宗旨的佛教在未来的人类生活中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位作者中,汤因比博士是英国着名的历史学家,他虽是虔诚的基督徒,却说希望生在“公元一世纪佛教已传入时的中国新疆”①,在他的著作中也反映出他对佛教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与池田大作先生“在人生观、目的观上有惊人的相同之处”②;奥锐里欧·贝恰博士作为意大利“罗马俱乐部”的创始人,一直为人类的未来不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他与池田大作先生都从人类文化的深度和高度,对人的心灵深处的问题,进行了精密的研究,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等问题的不少见解也不谋而合;一一他们对人类现在和未来众多领域的看法和论述,无疑是具有世界性的一种文化思潮。池田大作先生是日本着名的佛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在这两部书中,他本着对人类高度负责的精神,用广博的知识,精邃的思辨,论述了佛教所应发挥的作用。为了与读者共享这份精神领域里的“香积饭”,遂把池田大作先生在两部书中对佛教的有关论述,并借用书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革命》的题目,联缀成篇,供诸大众,以祈得到有益的启迪。 9、自人类诞生以后,人与自然就交织在一起。人先是由自然的力量的威慑而乞求大自然的恩惠,后来,却因认识自然到利用自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类大有征服自然的气概,甚至想随心所欲。正因此,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也越来越严峻。从本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了人类的生存,如何维持“生态平衡”已是人类面临的无法回避的问题。池田大作先生用佛教“依正不二”等思想,阐明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态度。 10、根据佛法的原理,不但地球,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生命体。看起来好像没有生命世界的天体,也可以认为其中蕴育着向生命发展的方向性。因此,一且环境条件具备,顺应其条件的变化,就会出现各种生物学上的生命。构成这种概念的基础,就是宏伟的“三世十方的佛土观”。十方就是整个宇宙的广阔性,三世就是指在无限的过去,包括现在的一瞬间,到永远的未来的这一长远的时间河流。佛法说,这个宇宙中有三世也数不完的佛土,有具备意识和感情的有生命的众生、这里的生命不单是生物学上的生命,宇宙本身就有生育生物的力量,生命以冥状的状态存在于无生命的物质之中。由此认为,自然界本身就是维系独立生存的生命的一个存在。人类只有和自然一一即环境融合,才能共存和获益。佛法的“依正不二”原理即立足于这种自然观,明确主张人和自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 二、佛教放生蝎子蜈蚣有什么功德和作用 1、所谓“依正”就是“依报”(包括一切环境)和“正报”(生命主体)。一言以蔽之,生命主体与其环境在客观世界的现象中,虽然可以作为两个不同的东西来认识,但在共同存在中,是融合为不可分的一体来运动的。就是,随着宇宙生命自身内在的能力和法则渐渐地从宇宙深处显化出其作用,作为“正报”的各生命主体开始个别化;同时,作为“依报”的环境被形成。如果把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分开对立起来考察,就不可能掌握双方的真谛。而且,所谓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是同一自然,同一土地,由于生存其间的生命的主体不同,环境存在的意义也就迥然不同。比如说,人类有人类的环境,鸟类有鸟类的环境。即或同为人类,环境对每个人来说也是独立的。在这一意义上看,生命主体和其环境是“一体不二”的关系。佛法又指出,人对自己的关系中产生的多样性叫“五阴世间”;人对别人或社会的关系中产生的复杂性叫“众生世间”;人对自然的关系中产生的复杂性明“国土世间”。这里所说的“世间”是“差别、多样性”的意思。而“世间”对生命存在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其中不论哪一方面的现象,都和另外两个方面关联着。佛法不断探求生命与环境这种浑然一体的关系,终于在运动于宇宙的生命力中发现了原动力。 2、现代文明之所以走到破坏自然这一步,其根本原因在于如下两条:一个是认为自然界是与人类不同的另一个世界。他们忘记了自然也是保持一定规律的“生命的存在”。尽管与人类生命的形式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与人类生命相互联系的;另一个原因,认为人类“最接近神的存在”,理所当然地要征服其他生物和自然,使其为人类服务。这种思想深藏在现代思潮的底部。佛教当然是尊重人的,认为人最具有开悟的可能性,但也主张人以外的所有生物都具有佛性。而且,佛教最大的特质在于它对万物的慈悲。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由他周围的物质形成的,人受到万物的恩惠。因而,教导人们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受到的恩惠,自己要为环境和其它生物作出贡献,这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这种思想正是佛教制订最根本的一条戒律——不杀生戒——的基础。人处于比其他生物界优越的地位,所以,他们不应该是对生物界漠不关心的压迫者,而应当作为善良的保护者,对所有的生物施加仁慈。只有依靠这个理念才能使民众的能量进一步得到提高,使其成为巨大的潮流。汤因比博士也期望佛教“依正不二”的理念能够作为带有道义上的义务的宗教性理念,而被整个世界接受。 3、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是任何人维持其生存的基础,人与人依赖这种巨大而复杂的人际关系组成各具特色的社会。人生活在物质世界里,物质利益改变着人际关系。现存,人类由牙科学技术而使物质生活日益优裕,获得了巨大的力量。但是,人类往往只想依此满足私欲,而不愿去谋求全人类的幸福和维护全人类的尊严。比如,人类利用先进科技制造武器,相互残杀,战争不断,使人们陷入饥馑、疫病等灾难之中。正因如此,人类要求和平的浪潮高涨。和平是在人们的心灵和精神中建立牢固的富有文化教养状态的关键。破坏和平的是潜在人们心中的魔性——佛教指出这种内心活动是贪欲、瞋恚和愚痴“三毒”,这种心灵的污染是带来灾难的原因。为此,佛教教导人们要在自己心中植下英明的智慧和宽大的慈悲精神。 4、所谓“慈悲”,本来是古代印度语maitri和karuna合起来的译词,前者意味着给所有人快乐,后者意味着拔除所有人的痛苦,概括即为“拔苦与乐”。“拔苦”,就是除掉潜伏于人生命之中苦的根本原因。“拔苦”是建立于“同苦”(使痛苦相同)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把对方的痛苦的呻吟,作为自己内心的痛苦去接受。在这样共同感受的基础上,来根除这种痛苦。如果没有同苦,就不能产生对对方的关怀,也不可能有根除掉痛苦的实践。这种感情,需要有由相当高度发达的智能活动而)产生的想像力。所以,对其他个体的痛苦而感到强烈的痛苦,这是人的一个特质。生物的智能越不发达,越是对其他个体的痛苦和死亡漠不关心。同苦是慈悲最基本的前提。有了这种同苦的根基,才有可能建立起人类的集体连带关系。就是说,集体生活在整个生物界是广泛存在的,而人类虽然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极为强烈,但却有意识地保持集体的团结。这正是人跟其他生物不同之处。但是,问题在于同苦要跟什么样的行动联接起来。不能是安慰一下了事,或者疏导一下人们的思想,或者一起抱怨一下弱点。这些都是不够的。要明确拔苦的积极意义,必须以同苦的共感为起点,为了除掉对方的苦恼而采取行动。 5、还有“与乐”,即给人快乐。真的“乐”是什么?佛法所讲的乐,决不是一时的、局部的自我满足,更不是逃避现实。它意味着生命本身的快乐,即“生之快乐”。当然,物质方面的快乐也是乐的一部分,这是对的。但是,其中也包含着精神方面的快乐。若没有生命深处的充实和生命感情所发出的强有力的欢快,是不会得到真正有意义的“乐”的。从生命深处涌现出纯洁的、强有力的欢乐,才是佛法说的与乐。 6、任何生命都把保护自己的生存当作至高无上的目的。这是生命世界里的原则。肉体的一切机能,都是为了维持生命的目的而组成的;心灵的活动也是为了能够本能地逃脱生命的威胁,甚至是为了能够事先觉察并逃避这种危险而巧妙地形成的。极端地说,保卫自己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这种利己主义,乃是身心先天地、本能地所具有的机能的原理。从这一点考虑,慈悲似乎是相反的行为。其实,慈悲也是生命本来具有的活动,只是与利己的本能为保存个体相反,它是为了保存一定的种属,才应是本能的根。那种失去这种根、悬浮在半空中的“慈悲”,作为言词是美丽的,但它已陷入单纯的概念游戏,在关键时刻就会立即被强大的利己的本能所压倒或摧毁。只有建立一种带有实感的认识,认识到所有的人们在真正的意义上都是“自己的孩子”,都是“我的兄弟姐妹”。若如此,人们有时会抛弃自己的幸福,有时甚至会乐于舍弃自己生存的权利。无数的父母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有无数的人们为了拯救即使与自己从不相识的人,敢于奋不顾身…… 7、佛教不是把人类的起源归结为神的创造,而是从现实中我们的生命现象所遵循的因果法则这一事实加以推断,说明所有的人都互有关系。在合理化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类生命来说,也是社会环境,并且确立不受其侵蚀,不受其支配的自主性,正是佛法的目的。现实的终极理想是确立人本来的自主性,但是,自主件确立起来的标志,就有慈悲作为评价。如果人不忘记作为自主者的自觉性,不忘记自主地对待社会,那么保持人与人之间的慈悲,并进而使其扩大下去,决不是不可能的。从根本上说,希望所有的人都应有这样一颗心:就个体来说,希望对方幸福;就集体来说,希望其他所有的人都幸福。这样的心与感到一切人都是自己的孩子的生命观相结合,才能形成更大更深的慈悲。为他人的幸福和尊严而献身的慈悲,才是把人的世界看作真正高贵、美丽的力量。 8、释迦佛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受到很多人的尊敬,其原因就是因为释迎佛本身体现了普遍的爱和慈悲。他度过了这样的一少,他的人格至今仍光辉灿烂地照亮人们的心。如此通过自身的实践和现身说法来显示普遍的慈悲,与那些纯理论说教不同,它体现了一位宗教家的伟大和力量。 9、人的革命,我们可以理解为人自身的内在改造。这是池田大作先生和贝恰博士都提到的论题,他们所论述的实质相通。池田大作先生指出,在现代,显得特别重要的是变革和提高人的生命或精神的世界,即人的革命;一切信仰的实践,都建立在这种深刻的生命深层变革的理念之上。它是最强烈、最深刻地要求人类每个人首先要做的工作。从广义讲,其实质就是按照种善业的因的方向来变革自己的生活态度。要合理地说明为什么和怎样才能作到这一点,那是极其困难的。池田大作先生认为佛教的“九识论”、“十界论”、“十如是论”,可作为多少能理解这个问题的线索。 10、所谓“九识论”,是把心(精神)识别事物的作用分为九种的一种思想方法,其基本的思想由四至五世纪印度的佛教学者天亲(Vasubandhu)所建立。整理充实成为九种,是在天亲的时代以后,但其基本思想应当说是由天亲建立的。九识论认为,眼、耳、鼻、舌、身(皮肤)五种感觉器官都分别有识,另外心所具有的识由四层组成;这种心识中最浮浅的表面活动称作意识(第六识),起着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来自外界的信息加以综合的作用;其次为末那识(第七识),这种识是不依赖来自外界的信息而进行的思考;更深处有储存人以前的行为结果的阿赖耶识(第八识)。阿赖耶是储存所、储藏库的意思,其中也包含还未成为意识的过去的记忆等。进而讲,还包含即将显现为各个人的精神和肉体特性的因素。决定一个人在其人生中将遇到什么样命运的因素也储存在这里。到此为止,可以称之为形成和显现个人的特质的层。与此相反,阿摩罗识(第九识)则是普遍的“生命”本身存在的基础。阿摩罗是清净无垢的意思,表明它尚未受到污染。但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而显示的作用,通过同外界的事物、特别是同其他生命的关系,也会产生种种的污垢。 标签: |
浏览:999次
放生不能用什么鱼_巨龟长啸谢放生者浏览:998次
大连过生日代放生好吗,放生红鲤鱼需要前注意什么浏览:998次
宁德放生的鱼回头,宁德放螺丝是放生吗,宁德姻缘 放生乌龟浏览:998次
大连放生仪轨做法,大连如何正确的放生兔子,做法事为什么要放生浏览:998次
打过胎放生什么合适大连4月适合放生乌龟吗【黑鱼放生有什么讲究】浏览:998次
放生和供养三宝哪个功德大_放生蛇反遭蛇咬,原来是蛇要救他浏览:997次
放生组织大连放生本土黑鱼【大连所有放生群】浏览:997次
北京适合放生鱼的河流,第十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在北京举行浏览:997次